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黄冈什么生意好做 / 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怼元逝世 享年103岁 任教88年 据说学生是精神支柱和生活的源泉

admin 2022年12月06日 黄冈什么生意好做 71 ℃ 0 评论

12月6日中午,九派新闻从厦门大学校友会获悉,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百岁教授潘怼元去世。

家人投稿:“我们敬爱的父亲潘怼原医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不幸于6日上午8点50分去世,享年103岁。 所以哭了。 ”

厦大学子转发此信息,缅怀老教授,称“教师长存”。

率先“不要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来教”

潘怼元从15岁开始教书,到现在已经88年了。 他任教于小学、中学和大学,其中担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务主任、大学教务部长和大学校长。

想起第一次上课,他形容那是美商凯丽一门失败的课,“一辈子也忘不了”。

他笑着告诉学生们:“15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给小学生上课。 事前我花了很多心思准备了课程,准备了很多材料,也制定了计划。 但是凯丽招募合伙人,一到讲课的日子,一上讲台就紧张得不行。 结果只用了15分钟,备课的内容就结束了。 学生们在下面叽叽喳喳地闹着。 ”

为了教好书,他想去读师范,掌握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但是后来,在教大学生们教育的时候又失败了。 面对他们,潘怼元仍然照搬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因此受到批评。 这次失败使他把学习和研究的重点转向高等教育学,从而开辟了他的高等教育研究之路。

我打算自学,所以找了庄泽宣的《教育概论》,但是内容很费解,很难看清里面。 在哥哥朋友的介绍下,潘怼元作为插班生进入了当地私立中学停办的师范类高二,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潘怼元(左二(启蛰存)等教师合影留念

为了贴补学杂费和生活费,潘怼元一边给高中时代的报纸写稿,一边在夜校兼课。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在小学、初中继续兼职授课,大学毕业时成为中学教务主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20世纪57年代,潘怼原是厦门大学教师,敏锐地认识到普通教育学理论不能全面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许多难题,率先提出“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当小学生来教”的论断,1957年在《学术论坛》上发表《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文

该文从智能教育、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经验特殊性等方面区分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进而倡导“高等教育学”的创立,被学术界公认为倡导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

1956年,暑假后的新学期,学生们发现厦门大学的课程体系发生了小小的变化:原来的“教育学”变成了“高等学校教育学”。 字的差距,标志着“高等教育学”在我国首次作为独立课程被搬上了课堂。

1978年,潘怼元发表《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 《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两篇文章,耳聋引起关注。

也有人这样评价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 “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科研的序幕,之后在用科学方法研究高等教育方面起到了启蒙和指导的作用。 ”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厦门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潘怼元促进了全国最早的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

提出“学习-研究-教学”的教学方法

潘怼元常说:“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上的具体帮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方向上的引导、方法上的要点和人格上的影响。”

他根据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提出了“学习—研究—教学”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法要求学生首先自学教材,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系统研究,然后向师生传授研究发现。

厦门大学有一个坚持多年学术传统的——周末学术沙龙,其创始人正是潘怼原老师。 20世纪80年代中期,潘怼原老师每周六晚上都会邀请学生们来家里开学术沙龙。

沙龙举办的时候,他总是选择坐在门口,点燃香烟,听学生们的讨论。 之所以坐在门口,是因为信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允许学生和领导有不同的意见。

参加学术沙龙的厦门大学档案馆馆长石慧霞说:“沙龙将大学行政工作与学术思维相结合,以思维的方式看待工作和生活,以交流的方式达成精神上的自洽和解共识。”

中国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怼元逝世 享年103岁 任教88年  据说学生是精神支柱和生活的源泉

在潘怼元的推动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专门建立了学术例会制度。 一般每周一上午,全院师生不安排其他活动,由我院师生或校外学者做学术报告。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热难耐,他总是按时出现在院学术报告厅,专心听报告,认真做笔记,热心参与讨论,这一习惯至今仍在坚持。

厦门大学教师表示,潘怼元的课程一般集中在秋季学期,所以每年暑期都在家备课。 他的备课既要“准备内容”,也要“准备学生”。

据潘怼元多年观察,学术型博士生广泛阅读,基础扎实,但大多不喜欢发言; 专业博士生工作经验丰富,爱说话爱说话,但限于工作经验,缺乏理论深度。 他总是鼓励学术型博士生踊跃发言,大胆分享自己的观点,但要从理论上联系实际; 对于专业型博士生,需要“约法三章”。 不能超过时间。 不能只谈经验。 不能过于发泄。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他可能一门外语都没学过,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也不是很有造诣,但在他的早期教育中,他首先学习做人的方式,同时学会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他把从各地学到的有用知识融入到学生时代形成的知识框架中国际知名教育学家RuthHayhoe教授在多次采访潘怼元后如是说。

"学生是我的教育对象,也是我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源泉. "

潘戈元在“九十感”

言”中写道,“我于十五岁时就在家乡的一所私立小学当教师。1935年至今,对我来说,不是一条虚线,而是一条教师生活绵延不绝的实线……学生既是我的教育对象,也是我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源泉”。

他每年都要亲自批改学生的课程作业,对每篇论文的总体思路、研究方法、论证逻辑以及文字表达等各方面进行细致修改,字数累计多达50多万字。

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题目的拟定、报告的呈现、论文的撰写,潘懋元都会悉心指导,对于选题不合理、准备不充分或数据存在不实等情况,他都会提出严厉批评。

他认为,只有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

潘懋元培养的研究生成为知名学者、专家的近50人,已获得学位的硕士、博士百余名,但他对已毕业学生的名字、家庭情况和发展近况如数家珍,对于多年没有联系或许久没有消息的学生,他还会亲自打电话询问近况。

一位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正在他为住宿费一筹莫展的时候,却被告知,潘懋元已替他垫上住宿费;一些家在外地的学生,逢寒暑假回家时,总会在第一时间接到潘懋元打来的长途电话,询问路上是否顺利;有地方发生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潘懋元总是询问那里的学生是否平安。

2000年80寿辰时,他从个人积蓄中拿出近20万元设立“懋元奖”,每年在厦大校庆期间对那些优秀年轻师生给予奖励。在厦大85周年校庆时,又捐款25万元,其中20万元指定用于“懋元奖”,成为在校教师中个人捐款数额最大的一笔。

潘懋元曾深情地说:“我的理想就是当教师,当一个好老师”“我一生最为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九派新闻记者肖洁

【来源:九派新闻】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查看更多关于教育学学生高等教育的文章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