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天长什么生意好做 / 正文

蔡昉:以变结构引领新常态

admin 2022年12月12日 天长什么生意好做 81 ℃ 0 评论

原题:以结构转换引领新常态(人民要论) ) ) ) )。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 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既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也要遵循新常态的内在规律,积极引领新常态。 这就是北京商务调查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保持中高增长,面向中高高端水平,经济效率显著提高,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方式转变格局是引领新常态的路径和手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个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 经济增长速度的减速是一系列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人口红利的消失。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自2010年达到峰值以来逐年减少。 结果,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加剧,企业用工成本明显上升的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结束,投资回报率低下,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减慢,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速度受到抑制。 这些变化意味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因素将会消失或变小,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

潜在增长率是在特定资本、土地、劳动力供给甚至资源环境约束下可以实现的正常经济增长速度。 “正常”是指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周期性失业。 随着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实际增长率从高速向中高速的转变不是暂时的周期性现象,而是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征。 按照十八大确定的目标,2020年我国GDP总量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这要求“十三五”经济增速保持在6.5%—7.0%。 一方面,这种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仍然令人羡慕,符合我国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需要保持在一定时期内;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如果不能突破传统增长模式的限制,实现增长动力从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那么,如何突破传统的增长模式,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呢? 答案是改变结构。 研究表明,通过破除阻碍资源配置的体制性障碍,加快转方式结构调整,可以挖掘新的增长源泉,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因此,转方式结构是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源泉,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路径和手段。

方式转换结构应遵循生产力导向原则

如何转结构挖掘新的增长源泉,实现增长动力转化,保持中高速增长呢? 如果我们从广义的角度认识经济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把它看成是整个经济的增长过程,那么改变结构就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方式转变结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转变方式的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协调结构的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关键是生产要素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机制和增长点,提高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劳动力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流入城市和沿海地区,改善了天狮新零售怎么加入产业结构,特别是提高了个人创业好项目劳动生产率。 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比较”指标观察产业结构的变化。 该指标是某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的比值,可以综合反映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按照国家统计局口径,2013年农业就业比重仍将达到31.4%,增加值比重降至9.4%,由此计算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0.30。 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32。 按实际农活时间测算,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21.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0.44,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15,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仍显著高于农业。

但是,农业劳动力比重显著下降,人口老龄化导致农村户籍人口年龄上升,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逐渐减慢。 另外,新增农民工将少于返乡人口,导致城乡劳动力逆向流动。 这将降低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率。 16岁到19岁的农村人口,2014年为3575万人,但预计2020年将减少到3055万人,纯减少520万人。 实际上,农民工的年增长率从2005—2010年的平均4%下降到了2014年的1.3%。 粗略地将16—19岁的农村人口作为潜在农民工,2014年以前的增长轨迹与农民工一致,但在2014年达到峰值,预示着农民工的增长将明显减速。

但是,通过更改结构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机会窗口并未关闭。 很多人看到第三产业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近年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确实在迅速提高。 但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握好生产力导向原则。 单纯提高产业比重,忽视产业关联,忽视市场信号对结构调整的引导,未必能产生预期的生产率增长效应。 例如,2013年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45,第三产业为1.22。 如果单纯解除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整体劳动生产率也会下降,离结构调整的初衷还很远。

随着结构调整进入更深层次,资源再配置可以带来进一步的效率提升。 一个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生产率提高速度快,更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胜出,生产率低、创新能力弱、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可以优化利用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整体生产率水平,实现更快的增长速度。 目前存在的各种体制障碍,如一些行业和企业由于具有垄断地位,即使没有竞争力也难以退出,新成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门槛高,融资难

资贵从而难以进入、发展受限等问题,都妨碍着生产率的提高。

蔡昉:以变结构引领新常态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改革和创新驱动

只有大力推进改革和创新,遵循生产率导向原则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实现增长动力转换,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测算表明,如果能够通过一系列重要领域的改革提高非农产业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扩大人力资本积累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十三五”时期的潜在增长率可以提高1—2个百分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红利。为此,应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在构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提高非农产业劳动参与率,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在跨越劳动力供求关系转变的刘易斯拐点后20年中,农业劳动力比重持续大幅下降,每年下降幅度分别为1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从目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时期,正是我国人均GDP从7000多美元跨入12000美元高收入国家门槛的过程,国际上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平均为14%。按照这一目标和现实可能性,今后我国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每年应下降1个百分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劳动力短缺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仍可获得劳动力重新配置带来的效率提高。

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使第三产业发展建立在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制造业升级基础上。第三产业既包括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服务业,也包括与新科技紧密结合的现代服务业,二者生产率水平大不相同。我国传统服务业2004—2013年增长了117.4%,2013年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4.7%;同期现代服务业增长了68.3%,2013年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5.3%。传统服务业增长明显快于现代服务业,这无疑是一个降低生产率的因素。但由于现代服务业占比高,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更大,因而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今后应创造更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使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赶上以至超过传统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并不必然伴随着制造业萎缩。实际上,制造业升级也包括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个高端攀升,进而发展出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这些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帮助制造业变得更具竞争力。这样,制造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就能够同步进行。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较高的服务业比重,通常是在高度工业化的基础上达到的,是更高生产率的表现。因此,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力度,营造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新成长企业大量涌现,是使我国产业体系迈向中高端的必然要求。

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实现企业间资源优化配置。对美国经济的研究表明,发生在某一行业内部,表现为企业进入、退出、扩张和萎缩的资源优化重组,以及由此导致的优胜劣汰,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高达1/3—1/2。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生产要素在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还受到垄断、地方保护等的羁绊,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挑选赢家的产业政策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能者缺乏“进”的激励,庸者没有“退”的压力,企业缺乏提高生产率的动力。因此,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限制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制度门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转方式调结构能否得到实质性推进的关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查看更多关于生产率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的文章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