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天水什么生意好做 / 正文

他设计清华校园建筑 著名建筑师关肇邺离开人世

admin 2022年12月28日 天水什么生意好做 86 ℃ 0 评论

据《澎湃新闻》报道,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清华大学校园建筑主要设计师之一,关肇邺老师于12月26日在北京长庚医院逝世,享年93岁。

关肇邺跟随梁思成在刚成立的上海追债公司清华建筑系学习,协助林徽因完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1983年,他武汉月嫂价格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杰作。

关肇邺老师关肇邺1929年生于北京,广东南海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 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担任访问学者。 曾任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被授予全国项目研究设计大师,获得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文艺界联合会造型艺术奖。 萧有《关肇邺选集1956-2001》,《关肇邺选集2002-2010》。 代表作品有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三期、四期)、清华大学理工部楼群、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主楼、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等。

关肇邺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文化、教育建筑的设计和研究,重视建筑对人的情绪、观念、品味等方面的影响,倡导建筑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强调建筑设计要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 提倡建筑应与其功能、性质相适应,反对盲目追求豪华和新奇。

2008年,关肇邺院士在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的陪同下,视察了由关肇邺院士设计的中国工程院新社屋。 这栋楼跟随梁思成在清华学习,协助完成了林徽因的设计工作

关邺的父亲关赧麟不仅是我上海追债公司国铁路运输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对我国近现代颇有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诗人。 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947年,关肇邺毕业于美国教会办的北京育英中学,进入燕京大学理学系学习。 育英中学和燕大的英语课程,为关肇邺奠定了良好的外语基础。

但1948年梁思成在燕大的讲座被深深折服,关肇邺去清华看了建筑系(当时清华建筑系只有两年)的校庆展览。 1948年9月,关肇邺放弃燕京大学一年级学历,正式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一年级。

求学期间,关肇邺以设计中的智慧受到梁思成老师的重视。 1950年,关肇邺还是二年级学生,被梁思成选为设计助手,参与任弼时墓的设计。 1952年毕业,关肇邺本被分配到沈阳东北工学院建筑系,后经教育部借调,协助病重不能起来的林徽因老师完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他的主要工作是按照林徽因老师的吩咐去图书馆找资料,在她的指导下画画、改图、放大细节,单位就在梁林二老师家。 这样,关肇邺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梁林二师的面试,前来茶叙看望的众多文化大师们——金岳霖、周培源、张西若、陈家康等老师也是常客,这一点也很常见。

20世纪50年代,国家的建筑方针是“实用、经济、尽可能注意美观”,特别强调经济节俭,把美观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对建筑师来说,艺术得到发挥的余地很小。 但国家百废待兴,年轻建筑师有机会参与重大项目的实践。 1956年,关肇邺27岁,主持清华大学主楼策划设计。

关肇邺本馆西区于1957年建成,1974年,关肇邺带领10多名解放军战士完成了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当时是“工人体育馆”站)站台设计任务。 这是北京环线地铁10多个站台中最后一个设计,要求与设计的站台不一样,但结构、空间完全一样。 关肇邺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以奥运五环旗变形为主题的设计。 之后被选为“北京市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中国近代建筑史杰作

1981年,关肇邺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访问学者。 在此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到各地的建筑物进行调查,在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节约经费购买了大量的书籍,拍摄了数千张彩色幻灯片。 美国社会对个性的尊重给他带来了启发,美国校园与苏联模式迥异的空间情趣也深深打动了他。 回国后,关肇邺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开设了《建筑评论》课,分析总结了他在美国考察的优秀建筑实例,并结合世界建筑理论动向给学生们讲课。 《建筑评论》课现已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的经典课程。

他设计清华校园建筑 著名建筑师关肇邺离开人世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第三期)检索大厅内景(正面为书库,两侧为开架阅览室) 1983年,关肇邺开始设计他最重要的建筑作品——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位于清华大学核心区,大礼堂东北,分两期建设。 1919年第一期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1931年杨廷宝老师设计第二期。 二期扩建与首期风格相一致,浑然一体,在校园中心建筑大礼堂形成衬托,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 新馆三期,面积22000平方,约是前二期建筑面积的3倍,是当时清华校园里的第一蓬,如何处理好新老建筑的关系是一个突出难题。 关肇邺的设计将新馆五楼的高度大致降低,与旧馆相同的二楼部分放在前面,继续加强对礼堂的衬托。 主要入口不按常规摆放,隐藏在庭院里,避免对旧馆入口形成掠夺和压倒性的态势; 外观采用与清华园老区统一协调的红砖灰瓦,门窗形式根据结构经济和展厅家具模块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创新,消除了屋檐下复杂的牛腿等装饰。 几个主要入口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和砖拱符号。 这样,新馆在空间、尺度、颜色、风格方面得以维持

清华园原有的建筑特色,富于历史的连续性,但又不拘泥于原有的建筑形式,透出一派时代气息。

三期位置图三期外景

正是这样一个“争当配角”的设计为关肇邺赢来了诸多好评。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获得了“国家工程设计金奖”“北京市八十年代十大建筑”“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等荣誉。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人批评图书馆扩建缺少新意。关肇邺在《建筑学报》上撰文《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再次阐明了他的设计理念。从此,“得体”成为关肇邺设计的一个核心原则——没有不变的个人风格,只有“得体”的适合建筑自身地位及周边环境要求的设计才是最好的。

三期手绘图

同样的设计理念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扩建设计中就以截然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关肇邺的建筑观是“总体环境重于个体建筑,个体建筑重于建筑师”。可以说环境是他设计的决定要素。古人云“穷而后工”。在设计中,关肇邺喜欢严格的限制条件。他说,“只有当条件具体而苛刻了,包括要和特定环境紧密联系这一条件,才容易出来有特色的设计。人们很重视‘创新’,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不应总是千篇一律,没有发展变化,但‘创新’不是简单地求新求奇、异想天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恰当地解决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创造性最好的表现之一。”越是看似苛刻的环境要求,越能激发出他的灵感。

北京大学图书馆

除了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美校园的清华园中的图书馆、理学院、医学院等建筑外,关肇邺的重要设计作品还包括海南大学教学办公建筑群;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馆;北京德胜门外的中国工程院办公楼……出于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应对,这些建筑虽然大多内容相近,都属于文化教育类,但各自形象均有较大距离,初看上去很难判断是出自一人之手。当然,如果细读关肇邺的每件作品,建筑师的精神气质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其中——那是一种讲究文雅却并不奢华的气质。“文如其人”,建筑也如其建筑师,是建筑师思想、意识、价值观的写照。

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

首先是教师,之后才是建筑师

如果仅用建筑作品来体现关肇邺大师的成就是远远不够的。在关肇邺自己看来,他首先是一名教师,之后才是一名建筑师。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资深教授,教学工作实际占用了他大量的创作时间,也使其建筑创作的类型、规模、深度等受到极大的影响。然而,关肇邺对此却很坦然。

 1984年关肇邺晋升教授,开始培养研究生。为了对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充分地指导,他三十多年来作为研究生导师招收的研究生总数不过三十几人。每年最多只收一名硕士生、一名博士生,同时在读的不超过5人。就在这为数不多的弟子当中,若干人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界新一代的领军人物,蜚声国际。

清华建筑学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学生们称呼成就高、修养高的老师为“先生”。从前有“梁先生”、“林先生”,而今大家念得最多的是“关先生”。关先生出现在公共场合,总是腰杆笔直,衣着得体,连头发也一丝不苟;关先生站在讲台上总是神采奕奕,语言生动幽默,内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这是清华建筑学院的学生们所神往、所骄傲的一道风景。

关肇邺1997年在北大图书馆屋顶上指导工人

关肇邺为人谦虚、低调,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但与他亲近的学生都知道,先生是个开朗、随和的人,喜欢讲笑话、开玩笑,说话直截了当,有时候调侃人也不留情面。这源于他一贯乐观豁达的性格。如同当初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给他的深厚影响,关肇邺的思想、品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然,仅有这些还不够。关肇邺要求自己以及学生们能够跳出建筑学的小圈子,站在文化和社会高度看待建筑。关肇邺曾借用《画论》的分级法来谈建筑,将建筑分为四等:产品、作品、精品、神品。“产品”是简单为了完成任务,敷衍塞责之作,应该杜绝以这种态度来做设计,它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作品”是真正当作一回事,有兴趣、有追求而做的。“精品”是背负着责任感、尽最大努力的创作,从全局至细部都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每位建筑学生、建筑师都应树立精品意识,只要认真去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至于“神品”,那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欲达到这样的水平,只是努力学习建筑还不够,还有赖于多种外围文化的熏陶滋养,以及思想、品格、情感、胸襟等的全面提高。正如“神品”之画,不止在于画家的眼和手,还有赖于其思想境界,诗中的“神品”亦不止在作者吟诗之技能本身,而“功夫在诗外”一样。

注:本文综合自《中国建筑学会》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查看更多关于建筑清华清华大学的文章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